2023 招募心得

招募心得-履歷表、測驗數字、人? 由於獲得單位信任, 我負責了小組人力的招募已近 2年, 包括104履歷表查詢、主要面談、技能評估等, 在歷經夥伴離開追夢、員額擴編、歡迎新夥伴加入..後, 終於即將迎來滿編。 因為我習慣用心學習、研究, 我克服了缺乏 HR 專才協助的困境, 逐漸累積了些心得、經驗, 如:分析履歷特徵、結構化面試決策方法等, 感到非常有意思。 假如我要分享給 2年前的我, 會建議參考 UX設計-人物誌(Persona), 優先將招募目標在組織內做個釐清確認。 分析出符合求職市況的招募需求 招募重點應該是在「人」。 我認為有個作法可以幫助避免陷入在繁瑣的評估條件裡。 可以針對這個職缺, 找出幾個單位內的同仁作為理想人物, 來確認團隊、組織內的需求認知。 以 前端工程師 為例, 若用關鍵字在 104 上搜尋, 履歷提到 Figma 並不表示能在繪製 Wireframe、Flow Chart; 實務經驗 Nuxt則有可能不擅長原生框架 Vue.js 的開發; Coding 方面講究的人選甚至有可能不碰切版。 當我們將履歷進一步分析歸類可初步觀察到, 將 前端工程師 進行「分群」, 很粗淺的幾個「角色」舉例: UI兼前端 資訊科系的前端 設計師轉前端 其他領域轉前端 (也許再分 Junior / Senior。) 如此,能將視野拉高在單純的技能條件中, 在履歷過濾階段進行較有意義的過濾。 在即戰力需求的崗位上會避開轉行前端的潛在人才, 避免只因為某些技能符合就錄取, 但因存活率偏低造成公司多幾筆負評。 作為資方要透過這個「角色」、「理想人物」作衡量。 結構化面試評比法 參考《精準決策》中的「線性模型」, 公平地測驗所有應徵者, 再進一步轉化為可作加權的數字。 這方法至少能避免面試官忘記要問什麼.. 當應徵者許多條件相近時頗有用, 或進一步影響核薪。 (原來將活生生的人轉化為數字就這用途…)...

November 5, 2023

2022_hiring

幾個關於當面試官的趣事記錄 年輕真好 有個約3-4年工作經驗待業近半年的年輕人主動應徵, 當我初步簡介職缺的工作內容提到: 這個工作會需要些程式架構、系統架構設計… 應徵者隨即脫口說: 完蛋了,這次我一定沒機會… 好羨慕這樣純真年輕的心態。 我也給予很多鼓勵、建議。 「我嚮往研發的工作…」 接觸過幾個在現職崗位上表現得非常得心應手的傑出人才, 離職原因是想挑戰更多研發類型任務, 但也由於工作經歷上較缺相關經驗, 使得應聘方只能以實作題、白板題 等 Q&A 方式來進一步確認, 但取得的「情報」會偏向能力、個人特質, 老實說這在專業人資角度看是非常有風險的。 曾在急中生智提出了這樣的試探問題: 「通常你怎麼使用 Google 查詢課題/障礙?」 我得到了非常有自信的答案: 「我通常只看搜尋結果的第一頁,這是關聯度最高、最有價值的…」 「我會請教其他資深同仁,再嘗試其他關鍵字」 認真輸一半? 看著許多履歷內容常注意到, 許多認真為公司、崗位付出的人才因為工作內容較為相似, 在履歷文件上卻著實遠遠輸給刻意規劃職涯的人選。 若投身於維護類型工作最好要找些亮點出來(如 品質、速度、…), 否則光在技能就被屌打。 當然,職涯規劃雕琢過的不見得符合需求方的要求。 易經 - 火山賁 當面試到這樣的人選時, 常替認真做事的人感到不值, 越能感到長輩說得對: 慎選產業、公司

March 5, 2023

About_hiring_n_recruiting 關於 雇用、招聘

近期因 Team Building 需要,公司輔導我承攬了招募的工作, 有幸直接進 104 平台挖履歷, 三不五時會發現些 大神 或是 頗奇葩的資料: 智商 IQ 180 照片看起來根本是 灌籃高手 的 安西教練 真人版,相似度 99% 使用 Line 貼圖當作履歷照片 斐陶斐榮譽會員 經過一段時間的找合適的履歷與擔任面試官進行面談, 一邊同時對我自己的履歷、招聘的意義等進行檢討與思考, 這邊我分享一些從主觀、客觀觀點學到的心得感想。 招聘方的困擾 一般招聘方作業大概是 HR 轉貼 用人單位開出來的條件, 或是 根據 這條件去幫忙找, 排除掉 HR 對 需求領域的經驗之外, 大概只能用概略理解、關鍵字 去幫忙找, 以及職務描述中普遍看到是需要「會/懂…」、「x年經驗…」。 有更多時候是 用人單位主管並沒有時間去挖掘, 大家忙著忙著, 也就將招聘大事變成了 routine job 不假思索。 藉助了 實作題、線上測驗、白板題 等來檢驗(希望取得客觀、可量測的評估), 輔以 行為測驗、多次面試、人格特質發覺等等, 希望找到正確的人, 但相對地, 一段招聘過程成本非常大。 招聘流程、評量方式等的侷限性與盲點, 也是造成常常應試者通過面試進入團隊後, 一年以內離開的主要原因。 我們當然希望新同仁的表現可以: 符合JD上絕大部分的要求 完成所有設定的工作目標(最好能超出目標) 最好還能替團隊帶來正向影響力,感染其他人 任何其他好的驚喜… 有沒有發現 JD 只佔了 1/4? 以及一半以上的「期待」是抽象不好評估的…...

July 21, 202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