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 小小回顧
分享幾個今年的領會來做個回顧。
《易經》教會我衡量主觀、客觀、時機、演變等道理, 讓我生活、工作中的多事讓我產生很多的省思。
轉到現職時向天地、菩薩卜問的卦-巽卦很好的交代了我的工作內容。
所在單位希望進行雲端化的大工程,
我嘗試幫忙在維護為主的組織文化中引領一群 Junior 挑戰 研發
任務,
在 團隊合作、成員培養、技術探勘、學習、舊AP的底層技術破解、人員招募 等方面都有著巽卦的寓意表現,
(這部分也讓我曾被前同事說過很像 龍
的特點)
其中特別想分享的是我在 人員招募、團隊合作、技術學習方面 等方面在思維層面上的學習,
這些體驗的描述通常不會侷限在 單一觀點
或是限制在 單一層面
,
造成不好理解的地方請多見諒。
招募
這年我幫忙招募在 104 上看過了非常多的履歷,以及進行了不下 30 場面試面談,調整過數次我的面試面談的進行方式與提問內容。 首先我想分享的是:
你的 104 履歷被看過,不太表用人單位真的有興趣
原因很簡單:招募人員可以都先點開後續慢慢挑,下次查詢用「只看未讀」來過濾。 也因此常有人說 「104 的履歷可以關閉一陣子,微調內容再開,可能有新機會」的成因。 (當然,有時間的單位可以做個爬蟲去撈,分析內容關鍵字來省事)
履歷內容的評估
引申出履歷內容最好要有:
- 深度(如 心智圖可以展開數層)。
- 將經歷
抽象化
的主要敘述,經歷成為 use case。- 人格特質。(特別的心得、成就、行為慣性)
不知道各家資方除了技術關鍵字之外還會下什麼千奇百怪的… (認真、負責、抗壓、…) 但懶得寫請出、不擅長寫的人還是居多, 其次是寫不到重點(檢討中~)。
特別的是,若能將思維脫離「讓人知道我」轉移到「針對需求去寫」那就神了。
「過去績效不代表未來之表現」
半年前我對
適才適所
很不以為然,半年後我信了。
『適才適所』
這句話其實囊括了 主客觀 雙重因素去配合的,
正如《易經》 64 卦的 上下卦、7 habits 的 雙贏思維
、知彼解己
的概念。
眼前履歷上很強的高手其實是借助先前經歷中「天時地利人和」造就的 英雄, 能力方面可能很高機率合適, 但在團隊合作、作業模式、文化 等方面很高機會不合適。
- 「合適」的定義這仍有盲點,
維護
經驗好不代表無痛轉研發
- 對外應用系統 的技能需求 不等於 內部應用系統的經驗
- AP 經驗 不等於 打造基礎底層的能力
端看用人單位要的是什麼,
要 資質
代表要花成本培養型塑成理想人才,
要 即戰力
就必須先對自身需求做過分析後再開始。
(分析構想部分暫時偷懶)
各項離職原因、經歷空白、選擇 Offer 的三大評估因素 必須交代清楚
較多意義是要觀察「你是什麼樣的人」。 延伸問題像是「最近做了什麼樣的學習?」、「有興趣的技術議題」… (秉持的現場面談方式的面試則會進一步觀察行為語言、衣著、說話方式、…)
另外就是要看「坦承、誠懇」, 有應徵者會去過度包裝離職原因(或是草草帶過), 或是 隱藏 「選擇 Offer 的三大評估因素」, 相信我,只要是有相當經驗的面試官都能辨識出來的。(剩下的就是各自的盤算)
于美人:「人生沒有用不到的經歷」
經歷空白方面,只要你不是 尼特族
就會做點什麼,
剩下的是在「職能上」、「個人能力」延伸累積,
若暫時還看不到關聯價值的話則應徵者較吃虧。
各式各樣的測驗
淺顯的看法是 考線上題庫的方式得到有特定方面能力的人才, 通常要輔以其他面試搓合方式去評估, 當然也要看職缺內容是否與優化演算法、優化效能直接相關。
相對的,普遍成本較低的做法要在 1-2 小時內就要判斷, 用基礎實作題 + CodeReview 來幫忙過濾會是個不錯的辦法。
我買了3本刷題庫的書籍學習的感想是-這個測驗方式應該快失效了吧。 我的面談經驗中曾刷掉了 Leetcode 解不少 Hard 的應徵者, 原因是
- 實作題 的 coding style 顯得沒有質量(特別是AP開發經驗方面)。
- 面談 Q&A 對於架構、系統層面的理解凸顯出 見樹不見林 盲點的學習理解方式。
其他考智力測驗、國中英文、性向測驗的方式就看應徵者接不接受了, 假如該公司面試官夠有經驗, 是可以嘗試從履歷、Q&A中取得線索的, 將這樣的成本轉嫁到應徵者身上去的作法可能是希望貫徹「客觀數據化」的文化。 (考題庫的做法也屬於此)
品格 應優先於 能力
面試最終是希望將人才放到工作中賦予任務, 期望能有特殊表現 或是 確實解決工作, 這個階段從管理者角度去看這名員工的觀點會漸轉為:
- 遇到障礙難題會做什麼?怎麼做?
- 溝通中表達一句話 會怎麼說?
這也是應該面試注意找線索的點, 同時是應徵者履歷中應該表現出的亮點之一。
比方說,爭取加薪會怎麼做?
團隊合作
我很喜歡跟夥伴們一起做事的感覺, 從確認規格、設計、程式架構準備、Coding、自動測試、源碼掃描、CI/CD.. 各方面分工, 也很喜歡 Scrum 適合的 僕人式領導。 也許我該參考學習高階管理者的用人方式。
技術
(從招募過程中透過 Q&A 我也學了些技術觀念)
我協助單位在沒有詳細規格書、source code 的狀況下, 對運作10多年底層工具的關鍵技術做了理解上的破解, 率先完成了初版的實作驗證。
先前是對維護開發品質的破譯讓我再學習了《孫子兵法》、軟體工程、行為心理等知識, 這次的技術破解則是廣泛對 分布式系統、原子操作、高併發 等知識做了學習, 也應用在 招募的面談中。
年底時我針對這個技術又提出了破壞性的創新做法, 約等於是一項機制、算法等級, 實現了我內心深處對此技術總能再簡化的一個「感覺」。
另方面,
我在 1個月內初次學習 C#
並建構 Generic 程式架構、Generic Unit Test,
目的是在不妨礙業務使用的條件下便於團隊成員協力、省力開發,
將複雜的改寫工作轉化為簡單的機械動作。